今天的主題是關于團隊組織方式的。
后數字化時代,傳統企業數字化部門早已經不止是最開始打江山的5、6個人的小團隊。
團隊里的角色會更多樣化:產品經理、業務分析師、測試工程師、數據工程師、前端開發、后端開發、運維人員、線上運營推廣這些都是常見的角色。對于質量要求較高的團隊,甚至測試工程師就會有幾十個,還會分為技術測試和功能測試不同角色,如果規模更大,還會有專職的架構師團隊,PMO團隊,如果還有敏捷角色的話,還有敏捷教練,DevOps等角色,另外,可能需要再加上管理崗和協調崗……
此外還有公司內部,因地制宜定義出來的崗位title。
這么多的崗位和角色該怎么管理呢?如何更高效地組織呢?這是每個數字化部門領導都在思考的問題。
有的崗位人數眾多,管理工作繁重;
有的崗位人數少,但需求又不穩定,不一定夠飽和;
有的崗位需要對接非常多的其他部門,信息非常集中,嚴重依賴一兩個人成天“救火”;
有的崗位交給了外包團隊,有的崗位還是內部、外部和來自不同公司的外包團隊混合編制。
這些都是組織結構上經常遇到的問題。
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按崗位職能劃分,建立職能部門,因為傳統企業一直就是這么做的。
于是就有了第一批基層領導。
馬上,我們會發現這些需要緊密協作的職能部門之間,扯皮打架、甩鍋不斷。
于是我們再建立起第二批中層領導,來管理這些基層領導。
隨著業務或者組織越來越復雜,我們發現依然很吃力的時候,我們再添加一層管理層,來管理這些管理層。
……
管理金字塔越搭越高,管理層離一線工作越來越遠,管理成本占研發成本的比重越來越高,組織越來越重,直到一天我們決定推倒一切重組,但是換個方式搭金字塔是不是就沒問題呢?
有沒有其他可以嘗試的選項呢?
老規矩,討論解決方案之前。我們可以先聊一下,傳統企業數字化部門的組織結構,都有哪些特點。
特點1 地盤不明確。
在傳統企業里,其他各部門已經成功運轉了好久,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穩定的“地盤”,制造,銷售、市場、財務、法務、人事等等。一個企業運行了這么久,這些部門已經有了相對明確的邊界、分工,在企業中肯定有自己明確的價值,否則早就不會存在了。
而數字化部門像一個班級里的新生,最好是與其他人合作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部賦能。
但是,是數字化產品為傳統產品賦能,還是傳統業務為數字化產品賦能呢?坦率來講,不同人心中肯定會有不同的答案。
緊接著,問題來了,臨界在業務領域和數字化領域之間的灰色地帶,屬于誰的地盤或者責任呢?
這些新的領域,數字化與傳統業務結合形成的新業務,根據項目而異,根據團隊而異,根據各領導的性格而異。
不同部門各自的職責邊界,絕對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劃分得清楚的。即使分清楚了,也只能是暫時的,尤其在大企業中,更難做到一刀切。
特點2, 很容易變得臃腫。
一個專業軟件公司,開發一套軟件,給成千上萬、甚至數千萬上億的用戶提供服務,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,需要非常嚴謹的工作流程,涉及到許多方面的專業知識。不是簡單的做一個頁面,做幾個按鈕,幾個表單那么簡單。
要考慮的內容太多啦,產品是不是偽需求?界面交互是否人性化?系統架構是否合理,是不是小小的改動,就牽一發動全身?業務數據是否有歸口統一治理?是不是經常數據顯示不正確,各種數據對不上?有沒有敏感數據泄露?說是測試了,是不是上線一堆bug?產品性能如何,是不是按一個按鈕等好久,幾個人用就很慢?系統是不是不知道為啥就崩了?最后產品上線了,有沒有人用?產品到底是給人添麻煩了,還是帶來便利了?
這么多問題想想都頭大。這都是專業活,需要專業軟件角色的專業技能。
在傳統行業的數字化團隊里,不會因為主營業務不是軟件產品就降低要求,相反,要求會更高。當傳統企業的數字化部門不得不支持一大堆老舊系統平臺互相關聯,一大堆新老數據,互相依賴又互相矛盾的時候。數字化團隊的產品和組織常常會比一個正常的軟件公司更臃腫,更復雜,需要考慮的因素,牽扯到的內部客戶和外部客戶只會更多。
為了應對復雜的業務背景,怎么辦?加人唄!一個不小心,組織就會變得很臃腫龐大。不加人也可以,十口鍋,八個鍋蓋,哪里需要哪里蓋。這種情況下,團隊覆蓋的業務又臃腫了,好像方方面面都涉及。
最后,這么多人,這么多業務,誰在干什么都很難說得清楚,職責邊界更難界定了。
特點3, 變數大,不穩定
首先是業務內容的變數就會很大,之前幾期也說了,數字化部門想做什么往往并不由自己全權決定。公司層面的戰略,客戶的需要,政策的引導,以及公司經濟財務狀況都直接影響數字化部門的業務活動,在這些事情都考慮完了之后,還會考慮數字化部門自己內部想做的創新嘗試,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。所有這些因素都是不定性的,數字化部門只能接受這一點。
其次,項目周期自身也會帶來變化,一個軟件項目,最開始可能只是幾個人去驗證方向,建設期需要大量投入人力,產品成功上線,進入維護期,又不需要那么多人了。而且經常需求要的很急,終止的也很快。項目或者產品的正常生命周期就是這樣,那么這些人從哪里來,到哪里去呢?
人員的變動也是常態,一方面是離職,以我的觀察,傳統企業數字化團隊的離職率一般是高于穩定的產品開發團隊的。另一方面,數字化團隊的成員常常會被當成“資源”,資源是隨著需求走的,“我是一塊磚,哪里需要哪里搬。” 很難做到讓小伙伴們專注在一個項目或產品上,甚至短期專注都很難做到。
不同事項之間優先級和緊迫性會不停的變化,管理層會承擔很大的壓力,只能協調這些“資源”,在不同的事項上來回切換。
“一會做一下這個項目,一會做一下那個產品,感覺自己是個打雜的?!边@句話我聽過無數次了。
無論是人員在項目之間來回切換還是人員離職,組織的穩定性肯定是會低的,帶來一系列壞處不用我多說。
上面說了傳統行業數字化部門的組織結構的三個特點,
1.地盤不明確
2.很容易變得臃腫
3.變數很大,不穩定
按老規矩,肯定還有其他的特點,今天只列出來三個。
這些特點與其他部門會有很大反差,以銷售或者商務部門為例,不可能今天讓這個銷售跟這個客戶,明天讓他對接那個客戶,大家都知道蜻蜓點水出不了業績。產品或者市場需要做的邊界也很清晰,相對來說都會比較專注。
所以數字化部門必須琢磨出自己的一套管理體系和組織方法,并不能照搬其他部門的方式,其中職能部門的建立,就是一個例子。
明確一下,我們說的職能部門,指的是:測試部門,開發部門,設計部門,等等各種根據崗位角色劃分的部門。
合理的職能部門需要有明確的職責邊界,負責的工作與資源能夠合理匹配,人員和業務相對穩定、專注。
總之一句話,“打雜”從來不能是一個職能部門的主營業務。
當這個職能部門招聘的JD,也就是崗位說明,很難用幾句話說清楚,或者JD和具體工作內容大相徑庭的時候,就應該知道職能部門已經不好用了。
推薦實踐:
如果不專注和不穩定已經成為困擾團隊的一個重要因素的話,有幾個可以嘗試的實踐:
圍繞業務建立全功能小隊,提升專注度。
圍繞不同業務領域建立多個小而輕的全功能團隊,盡可能讓每個團隊在一段時間內專注于一個業務領域。
專注的時間越長,業務領域越純粹,越可以增加團隊的專注度,更關注產品,關注業務,這個條件下,團隊把上下游分工理順,積累業務知識,提升產品質量,都會是很有利的。
建立“救火小隊”,限制突發需求和雜事的影響范圍。
在實踐中,難免會有一些突發的雜事、必須要應付的,優先級又高的短期項目,尤其是一兩個星期或者幾天內就要滿足的需求。像這種突發性強的雜事,難啃的骨頭,可以統一歸口到一個特定的小組里面來。把不穩定性和突發事情限制在這個“救火小組”里,而不去攪亂整個組織。
得讓大家知道,這個小組為了大家的專注,而犧牲了自己的穩定。同時這個救火小組里的成員,需要他們的性格匹配這個崗位,喜歡接受挑戰,希望嘗試不同的內容,最后公司內部升遷或者加薪要注重考慮這些救火小組里的消防員們,也應當重點關注他們的情緒。
如果實在沒有合適的人選組成這個小組,那么就采取不同小組輪值當“救火小組”的方式,起碼讓大家有一個心理預期,在這段時間內,我們會去處理一些雜事,其他的事情我們會放一放,突發的要求會很正常,但是下個時間段,我們會回歸到專注上來。
同樣是做事,建立心理預期之后,大家的心態會好很多。
建立社群
想必大家也想到了,圍繞著不同的業務線建立全功能團隊也會有一些問題。比方說,重復造輪子的問題,業務孤島的問題等等……
這些可以通過社群的方式來優化或者解決,我們將來在另外一期專門來聊一聊社群的好處和玩法,有些時候能夠代替職能部門起到很好的收效。
總而言之,數字化部門的組織架構有自己的獨特性,并不能照搬其他部門的管理方式。
并且,數字化部門的組織架構是一門綜合學科,并不是某個敏捷實踐或者采用一個JIRA工具就萬事大吉,需要一系列的實踐和組織方式來不斷優化。
從根本上來說,組織架構的根本出發點,是應該去創造足夠的條件,讓團隊能夠自己去解決他們所面對的問題。
除了人力資源,預算這些剛性的需求之外,更多的專注,更多的穩定性,應該是組織上能夠給到團隊最大的幫助了。
今天聊了數字化部門里面的組織結構,并不是推銷什么萬能解藥,而是思考,組織如何能夠更好幫助到團隊。
還有什么是組織應該給到團隊的幫助呢?歡迎大家留言討論。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轉自其它媒體,相關信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,與本站立場無關。月盛科技不保證該信息(包含但不限于文字、視頻、音頻、數據及圖表)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時性、原創性等,如有侵權請聯系400-716-887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