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,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,很多企業一夜之間 “停擺”,部分城市也被突然按下了“暫停鍵”。這次疫情不僅對中國經濟,對整個世界經濟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。
疫情讓很多企業倒下了,不少習以為常的認知也被打破。疫情反復下,很多企業家難免擔心、焦慮、煩躁,并不停地刷手機,新聞看了一遍又一遍。客觀地說,這次疫情盡管對大多數企業影響巨大,但也有很多在這次危機中活下來并活得好的企業。
“
健康發展的企業
對國內有些企業而言,大家習慣了經濟高速發展模式下的思維方式,對經濟波動并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應對經驗,因此顯得手忙腳亂,無所適從。在經濟波動時,企業拼到最后拼的是“體質”,誰手里有足夠過冬的“糧食”,誰就能安然渡過危機。
疫情淘汰了一批只能順水行舟,不能居安思危的企業,對整個國內企業經營者的經營理念必然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這次疫情能讓中國企業家開始意識到現金流的重要性,也能清醒很多。
“
生產剛需類物資的企業
疫情來臨后,作為基礎生活物資的糧食價格一度節節攀升,蔬菜價格也時常居高不下。疫情讓國人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基礎生活物資的戰略作用,也讓更多的人意識到,創造財富的制造業,才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。
“
選準賽道的企業
這次疫情,雖然讓很多企業在煎熬中度日,但芯片、通信和5G等尖端科技領域卻依然發展強勁。無論是資源的控制者,還是高科技企業的領頭羊,他們在經濟波動時依然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目前,如果說疫情將很快結束恐怕為時尚早。企業只有應對得當,才能更加健康長久地生存和發展下去。而作為國內企業,要想在疫情中走出困境,需要斟酌考慮以下幾個方面。
“
企業經營邏輯的改變
第一個重要警示是:
企業發展固然重要,但首先需要確保能夠活下來。經營安全才是企業最基本的底線邏輯,這是“活久”的必要條件。因為誰也沒法保證經濟波動會在什么時間、以什么方式出現。
這次疫情以“殘酷”的方式給企業的現金流健康上了一堂危機課。“手中有糧,心中不慌”。只有儲備足夠過冬的“糧食”,才能渡過漫長寒冷的“冬季”。
因此,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,就要事先做好儲備,并隨時關注流動比率(流動資產/流動負債×100%)和速動比率(速動資產/流動負債×100%)等企業生存指標的變化。
而對現金流指標,企業不僅需要注重現金儲備的“數量”,更要提升現金儲備的“質量”。企業的現金流一般來說由三種方式構成,即經營現金流、投資現金流和融資現金流。其中經營現金流和投資現金流屬于“自由現金”,在面對突發事件時,能隨時調用。而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及債券等獲得的融資現金流,則屬于“非自由現金”,這些現金流很容易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,從而無法保證其有效性。
“
“健康”為企業經營之本
第二個重要警示是:
“健康”才是企業良性經營的根本,這是企業活好的基本前提。說到底,疫情、經濟波動等都是外因,如果企業自身的“免疫力”存在問題,經濟波動來臨時就很艱難。畢竟靠輸血不是長久之計,關鍵是自身需要具備造血功能。具體說來,就是企業的產品需要具有價值獨特性,而且質量、成本和交期等都要具有競爭優勢。那些經營成本、資產負債率過高,產品不具備競爭優勢和盲目追求規模化的企業,一旦市場上出現風吹草動,最先倒下的就會是他們。
以這次疫情為例,部分企業在高負債率下,本來微薄的利潤尚能維持生存,但處于停產或半停產后,那點利潤根本無法覆蓋貸款的利息。而雪上加霜的是,企業停了,貸款利息卻在一刻不停地疊加,雖然等疫情結束,機會還會來,但企業已經倒在了疫情結束的前夜。
因此,健康發展才是企業的經營根本。而在疫情期間,企業同樣可以提升管理,達到“強身健體”的目的。
一是有效提高員工的成本意識。在平時的正常經營過程中,即使企業決策層把成本管理喊得山響,也沒有多少員工在意。而在疫情期間,大家對消減成本會形成共識,這時再開始將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剖析、解決,員工就會更加認真執行。
二是提升員工技能和工作效率。由于疫情期間訂單較少,企業就有精力進行技能類培訓,包括員工的技術比武等。在工作效率上,可以實行團隊或個人PK,通過PK后的上崗來提高整體工作效率,為疫情后企業騰飛打基礎。
三是全力開發新產品。平時因工作忙碌無暇顧及的產品,這時就可以全力以赴去研發,必要時也可讓營銷、生產、采購、質管等多個部門同步參與。疫情期間還可以大搞合理化建議活動,對工裝及流程等進行改善等。
在疫情帶來的危機感驅使下,完善這些基礎性管理工作,效果會比平時好很多。
“
突然被封控時的生存之道
第三個重要警示是:
疫情具有突發性,我們需要提前準備應對之策。疫情期間影響企業正常經營的,一般會有兩類情況:一種是能進不能出,即自己所處的區域被封;另一種是能出不能進,往往是自身所在地是低風險地區,而其他地區是高風險地區。
針對第一類能進不能出的情況會比較多,針對這種情形的防范,可以提前清理成品庫存,哪怕價格低一些,也要做到快進快出。有條件的企業,最好在重點業務城市提前布局機動人員,一旦本地城市被封時,就可以讓其接洽周圍城市的業務。
針對第二類能出不能進的情況,這時會影響外地原料的購進。因此企業就需提前布局當地的第二采購渠道,而必要原料的儲備則需分級、分類進行。
“
運籌帷幄的預防之策
第四個重要警示是:
凡事預則立,不預則廢。這次疫情過程中,一人影響一座城的現象屢見不鮮。很多疫情本來可以小范圍控制,但因為種種原因,導致疫情擴散,乃至封城。
企業作為一級組織,如果不能有效管控自己的員工,一個密接者就有可能導致企業被封甚至區域被封。因此只有防患于未然,建立起企業的“防火墻”,才能讓企業潛在的損失最小化。這時哪怕員工中出現了密接者,因為有了“防火墻”的有效阻隔,也不至于影響整個企業。
由于疫情的最終環節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播,因此切斷傳播途徑,就能有效防控。企業建立“防火墻”的具體做法有以下幾點。
一是嚴把企業進入關。所有從外地歸來的員工,一律報備并采取主動隔離和按要求核酸檢測等措施。若是有必須匯報的工作,則以視頻或電話的方式解決。洽談業務或前來應聘的非本企業人員,一律采取非直接接觸的溝通方式進行。對不得不接觸的送貨車等,除了嚴格采取消毒措施外,車輛一旦進入企業,司機及隨乘人員原則上不得離開駕駛室。
二是關注人員外出關。外出的人員則需要按目的地所在城市的要求去執行。
三是企業業務往來的管控。原則上能視頻就不線下見面,如果遇到必須見面的外來者,除了做好戴口罩等防范措施外,要將對方視為“密接者”對待。在疫情期間企業最好設置專門的外聯人員,在企業內部,則將這些專職外聯人員視為“密接者”對待,對他們的工作匯報以視頻的方式進行。
對于當地疫情的防范,企業要倡導“非必要,不外出;要外出,必防范”的觀念。中國有效的區域管控措施,能讓疫情控制在較為有限的范圍內,成為全球的“安全島”。即使在疫情控制區域內,只要企業的應對方法得當,也仍然能將損失最小化。在國內全產業鏈的大背景下,“這里風景獨好”。正如孫子所言:昔之善戰者,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。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轉自其它媒體,相關信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,與本站立場無關。月盛科技不保證該信息(包含但不限于文字、視頻、音頻、數據及圖表)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時性、原創性等,如有侵權請聯系400-716-887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