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高速增長期是不太在意管理效率與成本費用的,奮力往前沖,撕開口子、抓住機會就能得到很多。在市場高速擴張的時候,多搶到訂單,多簽下合同就意味著公司有更多的利潤。在這個時候幾乎沒有人在意降那么點成本費用,甚至有人會調侃“不會花錢的人就不會掙錢”。有點像“蘿卜快了不洗泥”,企業全力拼市場、搶機會的時候,財務管理一般是粗放式的。
可市場終歸是會飽和的,當產品過剩時,市場競爭必然白熱化,這時企業就需要從內部挖掘潛力了。從藍海市場過渡到紅海市場,企業提高運作效率、提高人均產出、降低成本費用,都會提上管理日程。
降成本費用的價值終究會在買方主導的市場體現出來。紅海市場的競爭一定是精細化競爭,產品品質相同時,哪家公司的成本費用率低,它的產品就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,這家企業也就更有可能在接下來的血拼中獲勝。
降成本費用雖是財務管理的永恒主題,但我發現了一個規律:降成本費用幾乎都是被逼出來的,企業提降成本費用時往往面臨著危機,已經在走下坡路了。為什么有這樣的規律呢?一方面,經營順暢時企業更看重開源,節流一般會排到后面考慮;另一方面,降成本費用說易行難,在生產與經營環節降本增效空間非常有限。再就是,花錢總是讓人舒服的,是讓人高興的,除老板外的任何人都不會有天然的主動性去降成本費用。基于這樣的原因,一些企業出現困境時提降成本費用更像是作秀,只是為了傳遞壓力。
現實中企業降成本費用存在兩難。一是很難得到員工的擁護,倘若員工不能從降成本費用中得到收益,他們就不會自覺參與其中。二是降成本費用很難帶來實效,甚至會導致反效果。降本增效宣傳上或許“雷聲大”,在收益上則可能是“雨點小”,最終希望降低的那些成本費用沒有降下來,而減下來的成本費用又制約了業務拓展,可謂本末倒置。
企業降成本費用沒有錯,這也是企業財務管理的一種態度。光有態度是不夠的,還要有合適的方法。如果方法不當,降成本費用反倒可能誤導企業。
以生產制造業為例,生產制造企業經營壓力普遍較大。很多生產制造企業陷入了產品低附加值、低價格、低成本的誤區。因為產品沒有特色,沒有吸引消費者的獨到之處,所以賣不上好價格。因為生產過剩,企業急于要把產品賣出去,降價銷售就成了普遍選擇。產品降價后,企業利潤勢必下降,為了保證基本利潤,企業又需要追求成本最低。為了降成本,搞血汗工廠、以次充好、偷稅漏稅,一些企業無所不用其極。
降成本費用是有一定之規的,企業降本增效需把握四大原則:第一,只控制不壓制,不能為了降成本費用影響到業務拓展;第二,多從管理端降成本費用,少從業務端降成本費用更不可從客戶端降成本費用;第三,多從運營層面降成本費用,不到萬難,不從人頭上做文章;第四,除非朝不保夕,否則不要以損害長遠、損害戰略的方式降成本費用。之所以強調這四個原則,是為了幫助企業樹立正確的降成本意識,降成本費用應立足經營層面、內部管理層面做文章,應多從內部挖潛。
在企業經營順暢時,踐行降成本費用更易收到實效。只可惜,此時降成本的那點效果大家未必在意。企業經營碰到困難了,大家的感知就不一樣了,此時降成本費用不止是錦上添花,它可能是雪中送炭,甚至是是企業最后的自救之道。
作為一種管理舉措,降成本費用極有可能是一柄雙刃劍,至少它可能傳遞一種信號——企業遇到困難了,企業需要過緊日子了。為了把不利影響降到最低,降成本費用最好依據一定的順序進行,建議分五步走。
第一步,把裝點門面、打腫臉充胖子的成本費用預算全部砍掉。
第二步,把可花可不花、可早花可晚花的成本費用預算先壓住。這樣的成本費用預算不是說不該給,而是要等有錢了以后再考慮。
第三步,把享受型、舒適型費用預算壓縮一部分。
第四步,低產出的成本費用優先省下來。對于與業務拓展有關的成本費用,要比較支出后產生的效果,優先供給效果較好的支出。
第五步,撐一天是一天,只有火燒眉毛的事才花錢。資金是企業的血液,造血機能沒有完全恢復的前提下,企業要盡可能延緩失血,多撐一會是一會。
關于成本費用控制,任正非先生有一段論述,“管理中最難的是成本控制,沒有科學合理的成本費用控制方法,企業就處在生死關頭,全體員工都要動員起來優化管理。”華為踐行的是全員全流程降成本的理念,這一管理理念就很值得其他企業學習借鑒。
貫徹全員全流程降成本,需重點關注兩個方面:一是提高員工的平均產出,華為在人力資源管理上有一個重要理念,“減人——增產——漲工資”,淘汰低產出員工,倒逼員工人均產出水平提高,最終實現企業與員工雙贏;二是提升企業內部運作效率,低效率與高成本相伴相生,減少管理層級、減少無效控制節點,不僅可以精簡工作崗位,還可以加快工作周轉,在相同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。
所有事情都需要人去做,降成本費用也離不開員工的理解與支持。積極宣貫與激勵政策配套而行,讓員工屆時能分享降成本費用的收益,降成本費用就可能成為員工的自覺意識。
最后,我想給大家分享降本增效實用的六招。
(1)靈活設置工位降成本
曾有一位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伙人和我分享過他們所降成本的經驗。為了降低事務所的寫字樓租金,所里決定不給員工設固定工位,員工工位隨機分配,因為事務所員工大部分時間出外勤,這樣全所至少可減少三分之二的工位,工位減少了,寫字樓的租賃面積自然也就減少了。
(2)返聘退休人員降成本
有一技之長的退休女性可能成為職場新寵。女性退休年齡比男性早,女工人是50歲,女干部是55歲,絕大多數女性在這樣年齡還處于中年,精力旺盛,身體也健康。現在人口紅利減少,退休女性再就業,市場有需求。此外,社保繳費規范化,也會驅使部分企業返聘退休人員。企業返聘一位退休女性,若其正常履職10-15年,企業可因此減少較大的社保與公積金負擔。
(3)加強IT建設降成本
公司IT信息建設搞得好,員工隨時隨地辦公并非不可實現,不是所有工作崗位都要安排在單位的辦公室內,居家辦公、遠程辦公、居家加班也可能會成為有效的工作形式。此外,利用信息化手段、人工智能取代簡單重復的操作類工作也可實現,果真如此,不僅能節省大量人工成本,還能極大提高工作效率。
(4)外包降成本
外包并不必然降低成本,畢竟增加了一道交易環節,承包方也需要有利潤。外包降成本應通過剝離非核心職能提升公司運作效率來實現。華為大概是最早踐行服務外包的企業,譬如,餐飲、班車、公務車、IT支持……等業務華為很早就實行外包。任正非先生最近提出,可以有計劃地實行軟件開發外包。
外包最常見的四種形式是:①生產外包,富士康就主要承接這類業務,又叫代工;②銷售外包,又叫代銷,我們熟知的用友公司,其軟件銷售主要由代理商負責,用友不直接面向消費者;③客戶服務外包,產品售出后,產品安裝、維修、客戶咨詢都交給第三方做;④后勤外包,最常見的有班車、食堂、物業外包。
(5)改進產品設計降成本
產品設計一經確定,產品生產制造階段至少70%的成本無法調節。在設計環節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及質量成本,這是生產制造型企業必要的降成本思維。通過更科學的設計降低產品生產成本,應重點做好三件事。第一,讓所有的原材料都物盡所用,避免浪費。第二,盡量去除產品的冗余功能,追求產品的性價比最高。第三,不要進行產品功能的過度開發。
(6)支撐部門與業務部門PK降成本
公司對業務部門按利潤中心進行管理,支撐部門為業務部門提供服務時,要設定內部結算價格。有了這個價格,支撐部門可以核算內部收入,業務部門可以據此確定成本。如果對雙方的利潤都進行考核,支撐部門和業務部門就有了利益博弈。
服務質量一樣時,公司不妨允許業務部門選擇外部更低廉的服務,這樣一來,意味著內部支撐部門會無活可干。果真如此,公司可以取消這個冗余部門,并對這個部門的員工作裁員處理。這樣的管理思想可以倒逼支撐部門內部挖潛,不斷提升服務質量,不斷降低服務成本,通過提升內部競爭力保證本部門還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。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轉自其它媒體,相關信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,與本站立場無關。月盛科技不保證該信息(包含但不限于文字、視頻、音頻、數據及圖表)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時性、原創性等,如有侵權請聯系400-716-887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