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疫情此起彼伏,我們該如何做好心理調適?
2022-05-17
36
連日來,疫情此起彼伏,與疫情有關的負面消息層出不窮:
有人因外省支援的醫護人員不熟悉情況,核酸推遲而群情激憤惡語相向
有人早上6點就爬起來搶菜,卻在支付的一瞬間被通知沒了,情緒崩潰
有女子給跑腿送菜小哥打賞200元,卻被眾多網絡噴子攻擊“打賞太少”而疑似跳樓自殺
……
疫情反復之下,即使自己不是確診也不是密接,只是安全地呆在家里,好像就已經變得“不像自己”了......
兩年多來,新冠疫情已深深影響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,也改變了我們的心理狀況和適應策略。
我們看似已習慣了出門戴口罩,公共場所盡量和其他人保持一米距離,積極打疫苗,自覺做核酸——各種“被限制”和“不方便”,我們似乎都已經可以坦然接受了。
但很多不易覺察的壓力,卻也在我們的內心身處不斷積累、蔓延、增長。
這種因為需求、壓迫及生活憂慮而形成的長期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壓力狀態,心理學稱之為“慢性應激”。
慢性應激不會一下子產生劇烈癥狀,卻會給我們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很多不良影響。
首先,在心理上會讓人產生緊張焦慮、情緒急躁、敏感易怒、失眠,同時注意力降低、活力減退等問題。
其次,在生理上易導致去甲腎上腺素、腎上腺素和皮質醇這三種壓力激素分泌增加,導致心率加快,免疫力降低,使高血壓、腸胃失調、肥胖等疾病更容易找上門來。
那么我們該如何認識“慢性應激”,減緩心理壓力,保存充足的心理能量應對現實問題呢?
以下幾點建議,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。
01
學會與壓力共存
當我們的大腦處于警覺、焦慮的狀態時,也是消極想法最頻繁產生的時候。
如果我們把注意力一直聚焦在各種不好的結果上,只會讓我們更加焦慮,感覺事事不順,整個人都是一種焦躁、失序的狀態。
所以,我們要先學會正確看待和應對壓力,不要一味排斥和逃避。
02
享受心流,每天做好一件事
每天做一件自己感興趣,愿意投入專注和熱情的事情,比如繪畫、唱歌、做美食、拍視頻等。
專注、投入又能樂在其中的過程,可以讓你進入一種“心流”狀態。
沉浸的體驗感,能帶來身體的愉悅,激發你的創造力并降低壓力水平。
每天抽出一點時間拓展興趣愛好,能讓人獲得更多的自我肯定及成就感。
03
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
在網絡時代,即使我們足不出戶,也能和外界建立溝通交流。
希望你在面對壓力的時候,不要像個刺猬一樣屏蔽、切斷和外界的鏈接,一個人硬抗。
我們可以和朋友、家人視頻聊天,跟著直播上健身課,通過彈幕和app與網友互動。
必要時,還可以撥打心理援助熱線,或前往醫院向專業的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咨詢師求助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轉自其它媒體,相關信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,與本站立場無關。月盛科技不保證該信息(包含但不限于文字、視頻、音頻、數據及圖表)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時性、原創性等,如有侵權請聯系400-716-887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