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疫情防控問題是什么
2022-05-17
43
最近一段時間,上海“魔幻現實主義”的抗疫過程吸引了全國的關注。 作為一名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了近8年的新上海人,整個過程之奇葩看得我瞠目結舌,完全顛覆了過去心目中上海的輝煌印象。 要知道,就在短短幾個月前,上海還是全國的防疫“標桿”,是各個城市學習的榜樣。所以我非常好奇,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,讓上海一夜之間從抗疫“優等生”滑落成了“吊車尾”? 帶著這個問題,我將過去一段時間上海抗疫的公開信息做了復盤,發現除了客觀因素之外,其中暴露出來的不少管理問題,能夠回答我內心的疑問。 更為重要的是,身為一名管理者,我發現這些管理問題對自己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很有借鑒意義,因此這里把近期的思考整理出來,希望能夠和大家一起分享。PS:本文僅僅借用相關事件作為素材,進行管理上的分析。無意評價任何組織或個人,請大家聚焦于管理問題,不要引申擴展。
01勤思則有備,有備而無患
場景重現: 本次上海疫情源頭來自華亭賓館,但其泄露原因實在讓人直呼看不懂: 華亭賓館位于徐匯市區(上海市中心),2月中旬宣布歇業,臨時被征用為境外入滬人員隔離酒店;
賓館原先空調系統不具備過濾分隔功能,并不適合選為隔離酒店。而正式投入使用前,通風系統也沒有做改造。因此,在房間內聚集的新冠病毒無法得到有效處理,進而在酒店內傳播,導致外勤工作人員受到感染;
原本應該集中隔離住宿的外勤人員,因為華亭賓館宿舍有限,通過地鐵等公共交通方式返回閔行區龍吳路的單位集中住宿,導致傳染擴散;
直到3月12日,與華亭賓館僅隔1.5公里的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因醫護打架被推上熱搜,導致此前一直被隱瞞的疫情公之于眾,人們才發現疫情遠非之前想的那樣可控;
……
就這樣,一場“魔幻大劇”因為這一系列的“低級失誤”,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中拉開了序幕……
管理思考: 管理上有這樣一句話:“打江山易,守江山難”。 許多管理者,面對某個高難度挑戰或者特別的困難時,往往能激勵團隊士氣,想盡辦法帶著團隊拿到結果。可等到棘手的問題解決,進入相對穩定的階段后,沒有了臺面上的“重量級敵人”,管理者和團隊反而容易松懈下來,工作效率下降不說,還經常犯一些莫名其妙的低級錯誤,最終拱手讓出勝利。 可以說,勝的激昂熱烈,輸的扼腕嘆息。 其實,這種表現是符合人性的。面對危險,人會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,注意力也會高度集中。當危險過去后,一般人就很難長時間保持高度的警覺和專注了。 所以作為管理者,于個人,要時刻保持危機感;于團隊,要用各種管理手段激勵成員保持清醒和警覺。畢竟,取得勝利不只靠一時的沖鋒和犧牲,更要靠一直的堅守與煎熬。 做不到這一點的管理者,誤人誤己。 管理建議: 1.學會與焦慮為伍,把焦慮當成自己的舒適區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管理者:不是在“折騰”,就是在“折騰的路上”。一旦事情順利了,他反而會各種不自在,一定要看到新的機會,發現新的風險才會“舒服”。
對于很多員工來說,會覺得這樣的管理者太“作”。但說實話,跟著這樣的人,一定不會產生懈怠,也一直有會有成長和進步的機會。所以,要想成為時刻保持危機感的管理者,首先需要常伴焦慮。 2.多聽“建議和批評”少聽“歌頌和表揚”。管理者身居高位,身邊奉承拍馬者多,秉正直言者少。所以,容易天天耳聽歌舞升平,眼見蒸蒸日上,殊不知天天活在吹捧之中,早晚有一天會被重重摔在地上。 3.定期“揭傷疤”有助于保持團隊的警覺性。我曾見過一個首席技術官,將團隊過去某次重大生產事故的日子設立為團隊穩定性紀念日。每到那一天,他會帶領組內同學回顧整個過程,特別是對團隊和個人帶來的影響。
用他的話來說:“每個人都不愿回憶黑暗的過去,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會遺忘。通過這個紀念日,定期把心里的傷疤揭起來,重新體會一下那種撕心裂肺的疼痛感,這會讓我和我的團隊更加清醒和警覺”。 02觀大勢,因循應變
場景重現: 大家知道,奧密克戎從去年12月被發現到此次在上海擴散,中間有3個月的時間,期間有不少研究指明,該病毒的傳播能力有了很大加強。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上海對該病毒并沒有提前進行充分的了解,因此管控手段也沒有及時迭代升級。所以這次抗疫的過程超出了大家的預期: 3月中旬疫情暴露后,上海立刻開始了溯源并劃定風險區,彼時社會上對于疫情也并沒有產生恐慌。
但大家漸漸發現,原先屢試不爽的防疫手段,對于這次疫情擴散似乎失去了作用,全市感染數量一直增長,遲遲未按預期到達拐點。
一些小區在全面封鎖,居民連續十幾天檢查陰性后,還會突然新增陽性病例。于是小區解封時間一拖再拖,讓所有人都倍受煎熬,直至最終喪失了信心。
不得已的情況下,管控手段逐漸升級。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里,各方資源、精力和信心都被消耗殆盡,不斷的加碼也引來了大家的劇烈反應。
……
管理思考: 經驗主義要不得。尤其是過往成功的經驗,往往會變成未來失敗的種子。真可謂,成也蕭何,敗也蕭何。 作為管理者,要時刻關注外部環境的變化,并根據變化提前調整組織結構,迭代工作方法,儲備團隊能力。否則,如果一直用“老方法”來解決“新問題”,組織注定會倒在自己過去成功的路徑上。 就好比指揮船只航行在海上的船長,除了明確方向,制定航路,分配水手們的工作外,還需要時刻觀察變化的風向,洞察前方可能會形成的暴風雨,并基于此調帆轉舵,避開危險,加速前行。 管理者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觀察和思考。然而遺憾的是,大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,愿意做任何事。所以,考察一個管理者是否合格,永遠不是看他過去取得了多少成績,更不是看他是否事必躬親,而是要看他是否持續的仔細觀察,認真思考,能夠在危機出現前,提前調整組織陣型,預先建設團隊能力。
管理建議: 1.每天留出足夠的時間去獲取外部信息并進行深入的思考。在互聯網公司,要求P10及以上的管理者具備“視野”。比如做技術的要有技術視野,做業務的要有行業視野等等。這里的“視野”就包含了對外部環境的觀察和深度思考。
在我過去的工作中,看到有不少管理者特別喜歡做具體的事情,還樂此不疲,引以為傲,覺得自己“接地氣”。其實這是錯的,管理者“接地氣”是獲取一線信息的方法,其根本目的是用于深度的思考和關鍵決策。做具體的工作不是管理者的職責,如果沉迷其中,于己不利,于團隊更不利。 2.對過去成功的方法做復盤,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。管理者需要知道團隊過去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是什么,這樣在環境發生變化時,才知道成功的方法哪些還繼續有效,哪些已經無效,也才知道后續應該如何迭代優化。 3.培養自己看到未來且看清未來的能力。建議大家再讀一遍我之前一篇關于《領導力》的文章,正如文中強調的,成為領導者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要有“遠見”。關于如何培養這方面的能力,大家可以從文中尋找答案,這里不做贅述。
03統一思想,力出一孔 場景重現: 2020年初,新冠疫情發生時,全國眾志成城,無數資源投入武漢。那時上海也實行了城市封禁,但居民毫無怨言。因為所有人都明白,疫情必須要控制,這不只是國家意志,更是人民意志。在這種統一的思想之下,雖然代價巨大,但我們實現了疫情清零的目標。 然而當下,隨著疫苗普及,病毒毒性的下降,經濟壓力日趨增大,大家的思想發生了分歧。有些人看到國外“躺平”后,似乎實現了人與病毒的共存,于是內心開始傾向于放棄動態清零;而另一方面,有些人覺得一旦放棄清零,對國內醫療資源和人民健康可能會帶來巨大傷害,依舊堅持動態清零政策。 這里我無意引起“共存”與“清零”的討論,個人更沒有任何傾向性,但社會里對于兩種路徑的分歧是客觀存在的。而這種分歧也必然帶來大家思想的分裂,進而影響了政策的執行落地。 管理思考: 這個世界上,最難管理的就是人的思想。 對于1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而言,凡是能夠統一大部分人思想的,自古到今,皆是偉人;對于一個團隊而言,凡是能夠統一團隊內所有人思想的,無一例外,都是優秀的管理者。 管理者是靠團隊拿結果的,如果團隊內的思想不統一,目標就不可能一致;目標不一致,所有人的力量就不能形成合力,會產生大量的內耗;而團隊內一旦形成內耗,且不說能不能做事情,團隊本身的存在都會成為問題。很多原本強大的組織,因為內部的矛盾激化,最后搞到分崩離析的,并不少見。 所以,管理者要想駕馭團隊,首先就要統一團隊內的思想,讓所有人都認可團隊的目標,這樣才能做到力出一孔。
管理建議: 1.管理者首先應該是領導者,需要代表團隊內最廣大成員的利益。這句話包含兩層含義:
第一層:管理者在目標可選擇的前提下,應該充分了解團隊大部分人的想法和意見,爭取將團隊的目標設定為大部分人認可和接受的目標;
第二層:管理者在無法選擇的前提下,需要調整團隊內的人員,淘汰想法不一致的,引入想法相同的,從而實現“代表團隊內最廣大成員利益”的目標。 2.管理者需要頻繁的與下屬進行溝通,了解大家的想法;在團隊迷茫期更需要通過演講、討論、宣傳等手段去統一思想。一方面,只有經常與團隊成員進行溝通,才能真正了解大家的想法;另一方面,其實大部分人的想法并不夠堅定,人們往往喜歡跟隨領袖的想法,所以通過合適的方法,容易形成并引領思想的風潮(思潮),這對于統一思想很有幫助。(但這種方法很危險,使用不當容易失控,大家審慎參考) 3.管理者需要重視自己在團隊內影響力的建設。一名管理者的影響力在關鍵時刻能夠起到統一團隊思想的作用,這對于一些要做出“艱難但正確”決策的領導者來說極其重要。
比如在推動改革開放時,如果不是鄧公長期在各個方面的影響力,想要扭轉當時大多數人“階級斗爭為綱”、“與資產階級不共戴天”的思想,談何容易。所以管理者要接地氣,要多演講,要多寫文章,擴大自己的影響力。
04聞而不見,雖博必謬場景重現: 上海疫情開始之后,居民對社區管理人員的埋怨就不絕于耳;緊接著,抱怨方艙未完工就收治隔離者的信息在網上傳播;之后,爆出警察強行隔離核酸檢測陰性夫妻的對話錄音;近兩天,政府征收張江地區人才公寓用于陽性隔離的消息又在網上傳播…… 最近發生的這些事件,完全顛覆了我對上海的管理認知。從過去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經歷來看,我對上海基層的管理能力印象是很好的。況且2020年上海封城時,整個管理也是井井有條,看著現在接二連三的管理事故,我真的完全無法理解。 直到一些社區工作者開始在網上發文,我才慢慢找到了原因(以下為一些社區工作者的網上文章摘錄): 社區工作者連續十天集中居住在居委,不能回家,每天只能睡3個小時左右,飲食和衛生條件都得不到保障;
在此期間,居民的物資得不到保障,居民醫療、用藥等需求得不到滿足,區內4000多名居民的憤怒都撒在社區工作者身上;
大量的快遞物資需要幫忙搬運,社區工作者及志愿者每天疲憊不堪,體力不支;
轄區內陽性人員得不到及時轉運,還安排多次區內人員核酸普檢,安全隱患需要社區工作者各種協調注意,精神壓力極大;
一些堅守在小區的“大白”,連基本的居住條件都得不到保障,只能在露天里搭個簡易棚子,連蓋的被褥都沒有,而最近幾天上海還在下雨降溫;
……
直到最近,一名區級防疫干部自盡,我真的破防了(出于對逝者的尊重,這里不詳細信息)。也真正開始理解這些反常背后的原因。 我相信,上海的這些基層干部們依然是過去我熟悉的那些人。他們努力、他們盡責,他們做事依然任勞任怨。他們身處一線,在努力服務的同時,也承受了居民大部分的怒火。但他們不是不想做好,只是不管自己怎么努力,終究力有不逮,無力回天。
管理思考: 古人云:“猛將必發于行伍,宰相必起于州部”;毛主席說:“沒有調查,沒有發言權”。都說明了管理者貼近一線的重要性。 要想做好管理者,必須要真正了解一線的實際情況,解決一線的實際困難。一味的提要求,給壓力,定KPI不但解決不了實際的問題,還容易把自己的團隊搞崩。越是在艱難的時刻,越是要了解清楚細節,越是要貼近一線的團隊,聽大家的意見,給大家排憂解難。 我曾經所在公司的一位CTO,每次遇到重大項目沖刺時,他都會在一線和手下的程序員熬夜加班。他的位置其實已經不再寫程序了,所以我很好奇為什么要這樣做。
CTO是這樣回答的:“雖然我不寫代碼了,但我在這里,兄弟們累點苦點也不會太抱怨。況且我在這里,晚上會給大家買宵夜,這樣大家干勁就更足。萬一有些合作團隊的問題需要解決,我來協調和處理效率也會更高一些。總之,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大家能夠安心、踏實、高效的完成工作,這也是我在項目沖刺階段最大的作用。” 相反,如果領導者不了解一線的實際情況。那他做出的決策一定在執行層面落不下去;看到效果不佳,管理者又會加大向下的壓力,進而導致下屬的動作變形。最終不但解決不了問題,還會引發很大的次生災害。 我總說:“要做好管理者,首先要成為一名領導者”,看到這里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充分理解這句話的含義?
管理建議: 1.做為管理者,千萬不要把自己”太當回事”。我見過一些管理者,覺得自己好歹是個什么“長”了,于是開始端起架子來。通俗來說就是“脫離群眾”。其實大家要這么想,管理者和一線員工只是工作內容不同,本身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。
反而管理者需要靠團隊拿結果,所以反過來更需要照顧好一線員工,讓大家能夠安安心心工作,踏踏實實拿結果。思想上想通了,行動上執行起來就會更自然。 2.越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情,越要沉下去。作為管理者,平時的工作很忙碌,要求一直深入了解一線并不客觀。但如果面臨的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情,就必須要了解一線情況。
因為越是這種情況,決策就越要準確,就越要求管理者掌握準確和及時的信息。這個時候對一線情況的了解不是浪費時間,反而是在提高決策效率。 3.管理者“臉皮要厚”,要接受被打臉的事實。很多時候,管理者不想去一線了解是因為怕被打臉。畢竟管理者不是神,難免會做出錯誤的決策,這時到了一線,被事實打了臉,心里肯定不好受。
甚至一些管理者,明明知道實情,但礙于面子和自尊心,選擇做一只鴕鳥,視而不見。所以,越是管理者,越要皮實,勇于面對自己錯誤的決策,做到知錯能改。
05唯真,不唯上
場景重現: 4月初,上海市有關部門推出了疫情居家廚藝大賽,征集市民疫情封閉期間的廚藝作品,放到網上投票。但最后組委會果斷取消了評獎,這次活動不了了之。原因是入選的32道廚藝作品中,有一張被啃了一口的饅頭獲得了網上超過94%的選票,名列第一。 4.13日,網友爆出上海徐匯區(對,就是本次疫情起點的那個區)突然要求把區內所有住戶貼上封條,全區靜默1天。原因相傳是因為某領導第二天要到該區視察。這件事迅速在網上發酵,引發眾多網友關注。甚至網上還傳出了一個小區防疫志愿者向工作人員科普“法治大于領導”的視頻。神奇的是在輿論的壓力下,僅僅幾個小時后,該區又撤銷了貼封條的要求。 上海東方衛視原定在4.13晚20:30播放抗疫特別節目,其中明星大腕云集,內容也非常的“歌舞升平”。但卻在網上被上海人民噴成了篩子,最終不得不宣布暫緩播出。 …… 管理思考: 能力弱還有救,思想歪了可就徹底救不回來了。 作為管理者,一定要想清楚,你是為了誰工作,你的客戶到底是誰?只有把這個問題想清楚,才能在內心形成一桿秤、一把尺,能稱出孰輕孰重、能量出孰短孰長。 管理者絕不是完成上級領導布置的工作這么簡單,而是要帶領團隊完成組織賦予的使命。一個合格的管理者,需要有能力判斷上級領導下達的命令是否正確,需要有能力對領導有偏頗的指令進行修正,更要有勇氣對領導錯誤的指令說“不”。 的確,“聽領導”話的人,升遷更快,賺錢更多。但如果走的不是正路,做的不是正確的事,那只能算是歪門邪道,長久不了。只有那些真正認清客戶,堅持做正確事的人,才配擁有長久的發展,光明的未來。 “唯真,不唯上”,只有五個字,卻重于泰山,是每個管理者都應該學習的至理名言。
管理建議: 1.認清組織的使命是管理者做到“唯真,不唯上”的基礎。管理者是組織任命,服務于組織目的的。比如,一個公司的生產部門是用最小的成本,按質按量完成生產任務。那么怎么樣能夠達成這個使命,就是生產部門管理者的“真”。知道了什么是“真”,才有可能做到“不唯上”。 2.明白“堅持做正確的事”的威力,抗衡人性的陰暗面。按領導說的做,即便是錯的,自己也能升職加薪;如果不按領導說的做,馬上就被下崗。在這種情況下,還能做到“唯真,不唯上”嗎?我想大多數人可能都做不到。但大家有沒有想過,如果面對誘惑和威脅,做了“不正確的事”,眼前是順利了,可未來呢?一個總讓下屬做“不正確事”的領導,又能存活多久?我打內心相信“天網恢恢,疏而不漏”,做了錯誤的事情,早晚是要付出代價的。而唯一讓人心安的做法,正是堅持做正確的事,堅持唯真不唯上。 3.“唯真,不唯上”不是認死理,要懂變通。我有一位朋友,他的直屬領導讓他把領導的侄子招為實習生。按理來說,這個同學的條件并不滿足實習生的招聘條件。但他還是招進來了。
用朋友的話來說,實習生一天150塊實習費,來了以后依然能夠打打雜,也不算浪費,團隊內同學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應。但如果領導讓他把這個實習生轉正,那他一定不會同意,因為如果真的這樣做了,會大幅影響團隊內其他同學的士氣。 記得自己還是一個大頭兵時,特別羨慕管理者,覺得他們工資高,能管人,也不用做什么具體的工作。等到自己成為管理者,才體會到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,工作難度之大,身上責任之重。稍有不慎,不只是自己身敗名裂,還可能害得團隊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。 正因為如此,我成為管理者之后,日常學習時不敢稍有懈怠,生怕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害的團隊誤入歧途;重大決策時總是思前想后,生怕因為考慮不周而讓團隊深陷泥潭;每有空閑時就和團隊成員溝通,生怕因為自己對一線不夠了解而做出錯誤的判斷。 因此,我自己常常被焦慮壓的喘不過氣來。后來自己慢慢調節,學會和焦慮為伴后才開始好轉。
撰寫本文一方面是因為從此次疫情中,看到了很多管理方面值得警示和繞開的“深坑”,希望分享出來與大家一同學習;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本文給每一位管理者敲響警鐘,讓大家明白身上的不只是光鮮亮麗的title,更是責任滿滿的重擔。 最后,我還是對上海充滿了信心,也希望大家能夠一如既往,守望相助,攜起手來共同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光。我們一定會重新迎來生機勃勃的上海。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轉自其它媒體,相關信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,與本站立場無關。月盛科技不保證該信息(包含但不限于文字、視頻、音頻、數據及圖表)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有效性、及時性、原創性等,如有侵權請聯系400-716-8870。